老科学家:学术和精神的双重脊梁

2019-07-08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自2015年在胡子祥教授带领下从事“殷国茂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在从事殷国茂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与殷院士的多次接触,对殷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认真解读,以及与其他“采迷”的沟通交流,笔者对老科学家群体有了更直观而全面的认识,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老科学家群体贡献卓著,堪称国之脊梁。 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老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牵涉国家层面的机密,出于保密需要,不便进行公开、大规模的宣传和报道,因此,他们的卓越科学贡献和感人事迹并不为广大公众所普遍知晓。 《江苏卫视》有一档以展示科学与脑力为主要内容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收视率很高,一批智力超群、脑力惊人的参赛选手成为很多电视观众和网友崇拜的对象。但有网友指出,如果仅仅是智力超群、脑力惊人,这样的人还不足以被称为“最强大脑”;真正的“最强大脑”应该是那些智慧超群,同时利用自己的超群智慧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对这一看法,笔者深感赞同。 毫不夸张地说,老科学家是国家脊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本身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多种方式,对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的重要资料进行抢救性搜集和整理,可以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丰富资料,同时也是在保存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意义重大。 老科学家也是中国精神的典型示范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纵观殷国茂院士等老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可以清楚看到,他们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典型示范者。 1953年5月,因国家建设鞍钢“三大工程”需要,殷国茂从大连工学院提前毕业,奔赴鞍钢,从此投身于中国的无缝钢管事业。1960年,因国家建设成都无缝钢管厂的需要,从匈牙利学习周期轧管机组生产技术与工艺归国的殷国茂,又接受组织安排,毅然奔赴成都,从此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成都无缝钢管厂连在了一起。在此后近40年时间里,在殷国茂的带领下,成都无缝钢管厂逐渐发展壮大,中国的无缝钢管行业也逐渐由弱变强,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此过程中,殷国茂为中国无缝钢管行业和冶金工业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最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这是殷国茂等老科学家真诚而质朴的想法。正是在为祖国发展、民族进步而奋斗的过程中,殷国茂等老科学家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笔者看来,这就是最完美的人生轨迹。 可以说,中国精神在殷国茂等老科学家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诠释。之所以说老科学家是国之脊梁,不仅在于他们是中国的“最强大脑”,还在于他们是中国精神的典型示范者。因此,弘扬中国精神就应该学习老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要弘扬老科学家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必须讲好老科学家身上的中国故事。殷国茂在担任成都无缝钢管厂厂长期间,为鼓励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技术创新,设立了奖励措施,在创新方面有所成就者都能获得奖金。而殷国茂自己曾多次获国家、原冶金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各个级别的科技发明奖,但他从不给自己发奖金。这种淡泊金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品格,使他在厂里具有极高的威望,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衷心拥护。1995年5月,时任成都无缝钢管厂厂长的殷国茂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了中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对于这么一件大事,他甚至都没有正式告诉家人。在他儿子殷康记忆里,“父亲就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他取得的所有成就,他非常非常不愿意谈他的成绩”,包括父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康还是自己看报纸才得知的。在殷国茂身上,像这样感人至深、具有正能量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科学报》 (2019-03-01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