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木根:让小基站吞下5G大容量

2021-09-13 科技日报

核心区域人口密集、基站资源有限,难以保证通信质量。如何解决热点区域的无线通信问题,让城市核心商圈、体育场馆等区域的无线高容量上网不再是奢望?

他为“节能神器”打造最强“大脑”

2021-09-13 科技日报

控制器是稀土永磁电机的“大脑”,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永磁)开发部电机控制技术员、工程师孙建国就是研制“大脑”的人。

院士汪品先的“老人与海”

2021-09-10 新京报

3年前,82岁的他随“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三次下潜至1400余米处;2021年上半年,他在同济大学设立关于“科学与文化”的公开课,场均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过十万;去年底至今,他先后入驻两个视频平台,做短视频海洋科学科普,粉丝量、点赞量过百万人次。

吴自良:行慢走稳,才是科学

2021-09-09 科技日报

这位老人名叫吴自良。作为1950年归国的专家之一,吴自良与新生的共和国一同走过了风风雨雨。1980年已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的吴自良,仍继续着自己的科研事业,上海甲肝疫情期间也在坚持指导后辈开展高温超导体相关研究。

汪品先院士:基础研究要立志去做“有价值的百分之五”

2021-09-08 科技日报

这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汪品先说,越是艰难,就要不畏挫折,敢于理性质疑,重视实证,善于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英雄试飞员”李中华: 就是掉脑袋,也要把战机飞成雄鹰

2021-09-06 科技日报

每次给学生们讲课,李中华的眼中总是闪耀着希望的光,而那些关于歼-10飞机的试飞经历,也总能点燃学子们对飞行的向往与报国的激情。

尚荣武:硬“焊”做出“针线活”

2021-09-06 科技日报

紫铜与低碳钢都“娇气”得很,在车间焊接就如同绣花一般,绣花的一针一线就像焊接时的一道一道焊缝。

九旬院士鲜学福:“搞科研,得踏实”

2021-08-17 科技日报

从1956年进入重庆大学采矿系执教至今,他六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科研工作。在鲜学福看来,研究的目的绝不是为获奖,而是一种沉淀,是进一步的推导和再次严谨论证,“要把真正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成果留给其他人”。

他给白鹤滩水电站装上强大“心脏”

2021-08-09 科技日报

张天鹏表示,白鹤滩水电站的空气冷却式机组,如果无法将过剩的热量快速排出,就会影响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因此,研制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给发电机组降温。

易仕和:擦亮高速导弹的“眼睛”

2021-08-02 科技日报

“永远要记住,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是买不到的,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实验成功的那天,易仕和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共71页 转到

技术支持

13041190068

客服电话

010-6358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