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三个月,各地实施亮点有哪些?

2021-10-26 科技日报

10月25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布了“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7月24日,中办国办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公布。文件中明确,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将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治市、威海市、南通市为全国试点。

三个月过去,试点城市的“双减”工作都有哪些亮点?记者对典型案例中的做法进行了梳理。

提高课堂质量 共享优质资源

北京:试点推进校长教师区域交流轮岗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坚持不超纲、不超标、不超前教学,布置作业,命题考试等,坚决刹住“抢跑”学习之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师课堂,选取200所试点学校,远郊区至少20%课时采用双师课堂并排入课表。在部分区开展主要课程试点,部分学科实行城区和郊区结对,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开展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覆盖全市初中学生。切实加强市区校三级教科研部门和专兼职结合教科研队伍建设,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

积极研制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坚持以中考中招改革撬动义务教育减负。按照先教师后校长、先小学后初中、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试点推进校长教师区域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上海:增加优质教辅资源

全面升级在线学习平台,增加优质教辅资源,向优质培训机构购买高质量课程充实平台资源,首批遴选165骨干师资组建名师团队录制名校名师慕课,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建设市级统一的中小学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加快推动“课堂教学1加1”和“课外辅导1对1”数字应用场景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

山西长治

开设“优秀教师线上答疑辅导”,遴选全市优秀教师成立答疑辅导组,利用网络平台在工作日晚上及双休日全天进行答疑,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业问题。

江苏南通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全员参与“慧学南通”线上课程资源开发,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线上答疑平台。

减轻作业负担

有地区将作业布置纳入教师职称评定

江苏南通:修订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从2022年起,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需提供上一年度作业布置清单、教师自练自做作业本以及班级学生作业本,作为评审佐证材料。

上海:发布《关于“双减”工作背景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通知》,要求“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初中作业难题不带回家”。各区均对作业管理作出专门部署,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形成“一日一公示”“一周一报备”“一月一问卷”“两月一检查”“一学期一回顾”的校内作业公示与管理制度。

广东广州: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作业管理机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专业指引,构建“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分层进阶作业体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进行经费保障 开展课后服务

有地区试点周六也开展

上海: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应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优化征询单设计,由此前的“愿留者提出申请”调整为“不留者提出申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参加学生比例达到95%。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鼓励适当引入符合条件的校外人员,目前已有超过80%的教师投入课后服务,624所学校引入退休教师、社区公益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专业力量。按在校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安排教育经费用于校内课后服务的设施设备、材料购置等支出,核定教师在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的报酬标准,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专项,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

广东广州:以区为单位建立第三方社会机构引进和动态管理机制,实行白名单管理制度,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清单供学生选择。实行弹性离校,为确有困难仍需在18:30以后留校学生提供基本托管,创造条件实现午休“平躺睡”。

辽宁沈阳:部分学校试点开展周六课后服务,进一步化解家长周末看护难问题。同时,探索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赛艇、攀岩、编程、独轮车等校外资源供学校使用,并按照每年每生1000元的标准予以经费保障。

山西长治:允许初中学校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全市初中学校晚自习结束时间普遍在19:30之后。推行“菜单式双选”制度,指导中小学校打破年级、班级限制,统筹全校优秀教师参与学生课后服务,提供作业辅导、学困生帮扶、学有余力学生拓展体艺社团活动等多样化内容,列出服务“菜单”,由学生自主选教师、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

北京: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

出台“1+1+3”规范标准(“1”是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1”是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3”是明确办学培训的规范标准),研制“营转非”、“备改审”方案,以政策突破解决治理难题。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12个。建立专门管理平台,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以“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24小时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双通报、双转办”,累计对120多家机构予以通报、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1500余万元。

从严从快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市属媒体、公共场所等全面停播培训广告。建立区教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同审联批”机制,设立“绿色通道”,统一做好非营利法人登记等相关手续。积极帮扶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多措并举提供22万余个岗位促进教培行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制定学科类培训机构退租工作的指导意见,帮助机构渡过难关。

上海: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

“双减”政策实施后,上海市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强化培训资金有效监管,出台《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培训资金管理指引》,建立“教育部门排摸机构—银行监测机构账户并对非常规开支进行预警—多部门联合约谈、分类处理”的存量培训资金监管机制。开展培训行为精准引导,实行 “双减”书面告知书家长和学生“双签字”,通过消费者协会“六提醒”,建立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并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和监测情况动态调整。健全维稳应急处置机制,组建由教育、公安、信访、人社、民政、银保监等部门参加的市级应急专班,制定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处置区域分工方案,形成快速处置机制。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机制”,由被动的机构停业应对转为主动的提前储备公益资源,已形成超过14亿元的公益互助课程库,为学生“消课”创造了条件。

形成规范治理合力,成立市培训协会,提示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发展路径,并收集和研判培训市场信息,发挥重要咨询作用。形成规范治理工作合力,依托高校力量,制定分类判断指标、专家鉴定机制等指引,建立“机构自查‒专家评估指导‒执法鉴定”工作流程,形成分类案例和负面清单,为政府部门开展监管提供专业服务;依托法律专家和行业组织梳理家教等非规模化培训行为的典型特征、适用法律资源等,分析监管原则和可行手段,为后续治理提供专业依据。 

 

来源:科技日报

https://mp.weixin.qq.com/s/e6li8nHLFL0m3Vm09VFa-Q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zhiku@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