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鼠疫战 名扬百年史—— 走近抗疫先驱伍连德(下)

2020-05-08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伍连德(1879—1960)

  公共卫生学家、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祖籍广东新宁(今广东台山),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医学博士。1907年回国,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1910年末临危受命,负责组织扑灭在东北暴发的肺鼠疫大流行。1911年4月,在沈阳主持召开中国近代第一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肺鼠疫”概念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和赞赏。1912年后,领导东三省防疫总处,建立地区防疫网络,多次组织扑灭东北、上海等地暴发的鼠疫、霍乱疫情。1930年主持成立全国海港检疫事务处,将海港检疫权逐渐收回国人手中。1915年,与颜福庆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担任第二任会长,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任总编辑。参与发起创建了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史学会等十多个科学团体。著有《论肺鼠疫》《中国医史》(与王吉民合著)等。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道263

  “万国”盛会 声名远扬

  在疫情逐渐好转的同时,为了探讨此次鼠疫疫情、总结抗疫经验,同时强调中国在此次抗疫中的主导者地位,1911年2月20日,清廷下旨,定于4月3日起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着东三省总督会同外务部,妥速布置”,并派遣施肇基前往办理会务。

  经施肇基安排,伍连德先行前往奉天,负责会议的前期筹备。

  万国鼠疫研究会是近代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34位正式代表参加,会议语言为中、英、俄、法四种。伍连德被推举为大会主席,日本细菌学家、鼠疫杆菌的联合发现者北里柴三郎担任副主席。奉天地方的司、道人员和各国领事列席会议。

  作为会议的东道主和身处抗疫前线的最高行政长官,东三省总督锡良对此次运用西方医学方法获得抗疫最终胜利的过程印象深刻,他在开幕词中表示,“倘使已减之疫灰,不幸而有复燃之日,一切防卫上,获此度之经验,及负海内众重望之诸君子研究,后当愈有把握,决非此次之仓促设备者可比”。可以说,锡良的信心,正是建立在伍连德主持的抗疫事务的成功基础上,而他本人也对先前拒绝梅聂的要求、将抗疫指挥权坚持交给伍连德而倍感欣慰。

  4月4日上午,伍连德作主席报告,介绍了此次鼠疫的类型、发生的原因和时间、传播方式和路线等重要信息,以及隔离措施、实行火葬等关键经验。自鼠疫杆菌发现后,医学界对腺鼠疫的疾病模型和防治方法已比较熟悉,但面对以肺鼠疫为主的大规模疫情,这还是第一次。

  在会上,伍连德所提出的经过空气传播的肺鼠疫理论得到参会者的认同。中国医官全绍清根据满洲里、哈尔滨等地的调查报告,认为疫源地位于满洲里附近,而旱獭则是本次疫情的传染源。英国医生皮特里也通过实验证明,旱獭身上的跳蚤可以传播腺鼠疫,并能发展成为肺鼠疫。

  基于此,伍连德所采取的抗疫措施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俄国医生扎巴罗尼表示,“本医官等或曾习传染病理,或究心霉菌科学,唯于肺炎、败血百斯笃(即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二症,向少经验。然深信前此六月中,各项防疫章程,颇足为后来师法”。

  万国鼠疫研究会历时26天,共达成45项决议,对此次鼠疫的病名、种类、流行病学史、病原体传播途径和生存能力、治疗方法、防疫和预防措施等进行了全面总结。会后,北里柴三郎向报界表示,这次会议“不但为远东未曾有之盛举,亦系世界学术界未曾有之现象。而中国医术界因这获受裨益者亦匪浅,世界学术上之效果诚为莫大”。

  伍连德一举成名,成为国际知名的鼠疫专家。

  会议结束后,1911年5月,伍连德应命进京。他先被授予陆军协参领(相当于少校),随后又被赐“医科进士”出身,授二等双龙勋章。俄国、法国也都给伍连德颁发了勋章和奖牌。他婉拒了内务部尚书、肃亲王善耆邀请他执掌卫生司的建议,在保留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的职务后,再次返回东北。当年7月,他继续在东北以及西伯利亚一带深入调查东北疫病的疫源等问题,完成了《旱獭与瘟疫之关系的考查》一文,1913年8月在伦敦国际医学大会宣读,该文后来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1924年,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伍连德远赴美国,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公共卫生学,次年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1926年,他所著的《论肺鼠疫》一书由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印行出版。

  1935年,伍连德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贡献,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成为第一个得此殊荣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