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依备:放射化学专家

2020-03-20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原标题:做核试验,他第一时间进现场取样;管企业,他让职工收入“富一倍”

  《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放在一位年近百岁的老者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科技奖获得者、我国放射化学专家——傅依备。

  傅依备

  他出身贫寒,从战火纷飞的难童教养院到了荒无人烟的西北戈壁核试验场,他带领团队第一次生产出了居里级钋-210放射性同位素,研制成出第一枚钋-铍中子源;他是“两弹”事业的建设者,完成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放化测试任务,填补了我国核爆炸放化分析的空白;他还是新时期优秀的管理者,开创了多条民用产品生产线,打响了民品开发的“首炮”。

  坎坷求学路:赤子之心立志报国

  1929年4月4日,傅依备出生于湖南岳阳县新墙镇先锋村的一户农民家里,他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全家的生活全靠父亲种田为生,为了维持生计,傅依备从5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每次当他路过学堂时,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让他歆羡无比。

  然而,就是这样贫寒却宁静的日子很快也被战火打破,1939年日寇的铁蹄入侵长沙,家乡成为了沦陷区。战乱之中,刚满10岁的傅依备辗转流浪至南岳难童教养院、衡阳儿童教养院、重庆儿童教养院。

  在难童教养院里,他坚持读书,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每天刻苦学习,多次被评为模范生,那时候他的梦想只是想“多读点书”。

  1948年,傅依备考入了当时著名的国立中央工校化学专业(1953年并入四川大学)。为了缴纳报名时的照相费,他只能卖掉唯一的被子。

  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发愤图强,每天都在图书馆、教室和实验室之间三点一线。

  1953年毕业后,因为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傅依备和6名同学一起被中国科学院选中,前往位于长春的综合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泥浆钻探研究。

  不久后,国家要选派优秀人才赴苏留学。当时研究所有100多人报名,傅依备是研究所里唯一通过考核的人员。

  他克服了语言的难关和身体上的不适,在苏联学习金属腐蚀专业,以期学成后报效祖国。

  1956年,根据中国和当时苏联达成的协议,一批保密性专业向中国留学生开放,傅依备被抽调至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学习核燃料后处理专业,从事“汞阴极法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获得副博士学位,从此与核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0年,傅依备学成归国,他马上将自己在国外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国内的学子,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核燃料后处理课程,并且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讲义,为我国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