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鼠疫战 名扬百年史——走近抗疫先驱伍连德(上)

2020-04-2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原标题:功成鼠疫战 名扬百年史——走近抗疫先驱伍连德(上)

  伍连德(1879—1960)

  公共卫生学家、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祖籍广东新宁(今广东台山),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医学博士。1907年回国,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1910年末临危受命,负责组织扑灭在东北暴发的肺鼠疫大流行。1911年4月,在沈阳主持召开中国近代第一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肺鼠疫”概念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和赞赏。1912年后,领导东三省防疫总处,建立地区防疫网络,多次组织扑灭东北、上海等地暴发的鼠疫、霍乱疫情。1930年主持成立全国海港检疫事务处,将海港检疫权逐渐收回国人手中。1915年,与颜福庆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担任第二任会长,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任总编辑。参与发起创建了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史学会等十多个科学团体。著有《论肺鼠疫》《中国医史》(与王吉民合著)等。

  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隔离”“检疫”等词汇再次进入中国人的日常。在疫情尚未结束、医护人员仍在紧张奋战的时刻,我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百年前的一位抗疫先驱——公共卫生学家、现代医学开拓者、现代防疫体系奠基人伍连德。

  1910年末,中国东北地区暴发肺鼠疫疫情,伍连德受命奔赴哈尔滨,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扑灭了百年不遇的大瘟疫。

  留学剑桥 致力医学

  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今广东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父亲伍祺学少年时代只身闯南洋谋生,先在金店当学徒,出师后自己开店为业。母亲林彩繁祖籍广东新会(今属广东江门),是普通华侨的女儿。伍连德7岁时进入当地的大英义学就读。经过十年制教育后,他考取英国海峡殖民地(包括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1896年的女皇奖学金第一名,从此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为了获得较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当时成绩优秀的华侨子弟大多选择法学和医学为专业,伍连德也不例外。在剑桥学习3年后,他于1899年获文学士学位,并考取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奖学金,入院听课和实习。日后,亚历山大·弗莱明正是在这里发现了青霉素。

  在学期间,伍连德十分勤奋。他获得了多份奖金,支持他度过了一段清苦的留学生涯。1902年4月,伍连德完成医学士考试,成为剑桥大学同届学生中第一个获得医学士学位的学生。

  20世纪早期,医学界保留着医生在各国知名的医学研究机构学习、进修的传统。由于在校期间表现优异,伍连德得到伊曼纽尔学院提供的研究奖学金,随后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研究疟疾和破伤风等。在这些机构里,他接触到一批著名学者,受益不少,如英国生理学家福斯特、脑神经生理学家谢林顿、生理学家阿勒布特和戴尔,俄国动物学家梅契尼科夫等。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1903年春,伍连德向剑桥大学提交了有关破伤风的研究论文,并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只是剑桥规定,获得医学士3年后才可授予博士学位。他随后在伦敦南部的一家结核与肺病专科医院做住院医生。半年后,他决定先返回故乡槟榔屿,并试图在海峡殖民地政府里申请一个医官职位。令他意外和失望的是,由于他是华人,即使已通过博士考试,仍然无法获得相应的任命。他不愿屈就医官助理,于是在成立不久的吉隆坡医学研究所获得一笔经费,从事了一年的脚气病研究,于1904年底回到槟榔屿挂牌行医。不久,他在好友林文庆的介绍下,和黄淑琼结为伉俪。黄淑琼的父亲黄乃裳曾是维新志士,此后成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的元老。

  伍连德的母亲是家中长女,几个弟弟长大后,由于在南洋接受过英文教育,先后回到国内投身于对文化水平特别是外语要求较高的海军队伍。伍连德的二舅林国祥,早年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曾任广东水师广乙舰管带(舰长),尔后受命接替在丰岛海战临阵脱逃的方伯谦一职,成为北洋海军济远舰管带。三舅林国裕,服役于著名将领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甲午海战中殉国。

  1906年夏,清政府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在归国途中经过槟榔屿。伍连德作为当地接待团体的一员参与了迎接,并和考察团中时任一等参赞的施肇基相谈甚欢,给后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施肇基于1902年在康奈尔大学获硕士学位,日后成为伍连德的至交好友和坚定的支持者。

  在槟榔屿行医期间,伍连德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他热心社会公益,大力倡导禁赌禁毒,并担任当地反鸦片协会的会长。但鸦片贸易是当时的税收大宗,也是不少人赖以发家的“财源”,因而此举为殖民地政府和鸦片商人所忌恨。借搜查药品之机,当局以藏有未经申报的鸦片酊剂为由,对伍连德的诊所予以处罚,变相扼杀了他的反鸦片活动。

  回到槟榔屿后的几番挫折,使伍连德愤懑不平,心情郁闷。恰在此时,受施肇基推荐,直隶总督袁世凯以丰厚的待遇邀请他回国,任职于天津的陆军军医学堂。伍连德应允后,随即赴英国、德国等地考察军事医学。不料,等他1908年11月间返回北京时,局势已变,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亡故,袁世凯“回籍养疴”,朝政大权几乎都被满族少壮派亲贵把持。为袁世凯所聘的伍连德,险些被视为袁党一伙而遭冷落。幸好,二舅林国祥的海军袍泽、此时任职于海军部的谭学衡等人及时伸出援手,并联系上此时正任职于陆军部军法司、在英国与伍连德有过往来的丁士源。经丁士源向陆军部尚书铁良引荐,伍连德得以正式前往天津,就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副校长)。

  中国近代军医教育最早为李鸿章所倡议和发动。袁世凯通过小站练兵,对军医也十分关注,并于1902年建立了北洋军医学堂(1906年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堂),徐华清担任学堂总办。徐华清在德国获医学博士学位,是军医系统的老资格。他还兼任陆军部军医司司长,工作繁重。因此,学堂的实际教学多为日籍教习把持,重书本而轻实习,意图培养一些高级护理人员。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伍连德竭力主张开办一所新式的陆军医院,作为教学医院使用,但一直未能得到上层的允准。

  正当伍连德在天津一边历练中国官场,一边学习祖国语言以便更好地工作和交流的时候,一场巨大的考验悄悄在中国东北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