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标法》:强力打击恶意注册行为

2019-12-31 中国科学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加大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力度,严格落实新《商标法》和《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若干规定》,保持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高压态势,有力规范商标注册秩序。”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二级巡视员夏青在打击恶意注册审查实务宣讲会上如是说。

  今年11月1日,新《商标法》正式实施。为配套施行新修改的《商标法》,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若干规定》。

  给恶意注册设卡 

  “所谓的恶意注册是违反基本的商业诚信法则,以不正当利用他人市场声誉或侵占公共资源为目的的商标注册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异议三处处长戴山鹏为与会者解释,她所理解的恶意注册行为是以牟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本质是商标注册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查一处处长郑海燕指出:“商标恶意注册问题一直存在,以前存在,现在也有;国内有,国外也有。”在《商标法》修订之前,审查部门已经开始打击恶意注册行为,并积攒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新《商标法》实施后,有关恶意打击商标注册的工作措施和方式方法将会更加完善。

  过去打击商标恶意注册,都是通过后续的异议程序或无效宣告程序予以解决,因为对于“恶意”的判断通常需要证据来证明。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标便利化改革在方便了广大申请人和权益人的同时,也被一些人钻了空子。因为这些便利化措施是针对全部申请人的。作为抢注人和囤积人,他们申请商标的经济成本下降了,申请周期缩短了,然而抢注人的获利是非常高的。

  “如果不在审查环节予以驳回的话,恶意抢注商标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于是,恶意抢注行为激增,大量囤积严重。”郑海燕说。

  在修订《商标法》的过程中,专家们达成共识,打击恶意注册的关口应该前移到审查部门,这样才能增加恶意抢注和大量囤积商标的违法成本。

  “当然,如果要遏制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话,除了第一道关口以外,还需要评审、法院共同发力,用足用好法律规定,形成一个全方位打击的合力。这是在商标审查环节打击恶意注册环节的必要性和共识。”郑海燕说。

  从审查环节入手 

  “在审查环节打击恶意注册,一个非常难的地方在于,发现恶意行为线索非常困难。”郑海燕说,目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帮助审查员发现恶意注册的线索。

  首先,优化流程,申请人同一天提交的申请件自动集中分配到同一个审查员名下,这样就有利于审查员发现他的恶意行为,而且也有利于保持审查结论的一致性。其次,改进系统,增加提示功能,如舆论报道、投诉举报等线索经过筛选后会被加入到提示系统里。再次,加强审查员内部沟通机制。

  郑海燕展示了审查员们总结出来的四种典型的恶意注册商标的情形:大量模仿抢注他人驰名商标或其他较高知名度商标;大量抢注公共资源的行为;大量申请知名人物姓名、企业字号、电商名称等明显侵犯他人在先权利的行为;针对同一企业、驰名商标或者其他较高知名度商标反复恶意注册的行为。

  通过梳理典型恶意注册类型、制定相关审查指导意见书、从严适用法律、发布典型案例等措施,审查环节打击恶意注册商标行为成效显著。据统计,2018年在审查和异议环节一共打击商标恶意注册约10万余件。

  对大量囤积行为说不 

  “对于囤积行为,我们一直持有比较谨慎的态度。”郑海燕说,因为法律对于囤积行为没有一种明确的说法,尤其对于是否能够在审查环节进行打击,大家持不同意见。所以,在探索过程中,审查环节打击大量囤积商标行为被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对于社会反映强烈的部分企业不以使用为目的的申请量巨大的个案,才会予以打击。

  2018年,珠海某公司在一天内注册了5000件商标。一个月后,另外一家珠海贸易有限公司也提交了5000多件商标。在后来的查办过程中,审查员发现,还有13个申请主体也出现了类似的短时间内大量申请情况,申请量基本都维持在5000~7000件左右。

  “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八万件商标。”郑海燕介绍,经过查询,15家申请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监事、董事都是有关系的,被认定为关联公司。

  这个案子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反响。当时,国知局商标局邀请法院、行业协会代表等研讨,如何处理这种行为。专家们达成一致,认为这种行为应该适用《商标法》的一些规定。最终,适用《商标法》第4条和第30条,对这15家企业申请的尚未审查完毕的商标予以驳回。

  夏青说,社会各界对于打击商标恶意注册举措给予积极评价,加大了恶意注册和商标囤积行为违法成本,减少了企业通过后续程序维权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节约了行政与司法资源,有助于提升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信心,对恶意注册行为形成威慑。

 

  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年12月31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486.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zhiku@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