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分享原标题:“燕园青鸟”杨芙清:为国奉献,我之所愿
每天查看疫情,成为了很多人的新习惯。
这是信息技术在抗击疫情的应用中的一个缩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疫情研判、诊疗救治、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能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自然离不开科学家们的默默奉献。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她主持开发出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大型操作系统,主持了著名的“青鸟工程”,创建了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当别人称她为“学术泰斗”时,她说,我不是学术泰斗,我仅仅是一块铺路石。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燕园青鸟”,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
杨芙清
为国奉献,我之所愿
1932年,杨芙清出生于江苏水乡无锡。怀着对华罗庚先生的崇敬之情,1951年想成为数学家的杨芙清以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后因院校调整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55年,杨芙清本科毕业,留校师从徐献瑜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的研究生。1957年1月,杨芙清赴苏联学习计算方法、程序设计和程序自动化。“你们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主席的话让杨芙清心潮澎湃。从基础数学到计算数学到程序设计,虽然成为数学家的理想离她越来越远,但杨芙清相信,个人选择应该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只要是国家需要,就应该去做。
在苏联,杨芙清第一次看到了计算机。“新中国正百废待兴,需要发展计算机科学,国家派我出去,我一定要把它学好。”杨芙清与北大学子座谈时这样说道。有一次,苏联老师布置了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程序设计作业,杨芙清编写的程序一次通过。授课老师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很少遇到一次通过的作业。在苏留学期间,杨芙清独立设计和实现了“分析程序(逆编译程序)”,被西方杂志称为“是程序自动化研究早期的优秀工作”。
为解决石油勘探的计算问题,196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向北京大学下达了研制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任务。如能成功,不仅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石油勘探数字化的第一次革命,国防工业、气象等部门及众多科研工作都将因此而获益。37岁的杨芙清被分配参加指令系统设计,并负责编写指令系统文本和主持操作系统的设计。编写指令文本是一项十分精细、繁琐的工作。杨芙清在反复修改中,设计出一版、二版、三版,直至最后定稿,她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写出了指令系统文本后,她又率领操作系统组的年轻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设计出150机所需的整套多道运行操作系统软件。由于150机的软硬件同步研制,软件完成时,硬件尚未完成。为了调试150机软件,杨芙清和软件研制组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仿真程序。在大庆油田现有的108乙机上,模拟150机进行调试。杨芙清和同事们日夜奋战,仅用23天就成功完成了“百万次”多道运行操作系统的调试。调试期间,杨芙清即使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也没有停止工作。操作系统的研制成功大大促进了硬件调试的进展,1973年7月的一天,“东方红”乐曲声从昌平200号的机房中传入大家的耳中,这首乐曲的播放向世界宣告着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百万次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对我国石油、地质、气象、等多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便捷的帮助,并由此引发了我国石油勘探数字化的第一次革命。1978年,150机系统获全国科学大学奖。150机研制成功后,杨芙清又迎来了另一个挑战——240机操作系统研制。1973年,中国根据全球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研制中国系列机计划。杨芙清参与了200系列机软件的总体设计,负责系列机操作系统文本编写和240机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命途多舛的240机操作系统承载着杨芙清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项目中途曾经一度被迫下马。“为国奉献,我之所愿。”杨芙清经常这样说。面对国家需要,杨芙清从未想过退缩。1984年,杨芙清带领团队完成了240机操作系统全部程序的设计、实现和调试工作。我国从此拥有了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大型机操作系统。
1985年,240机操作系统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杨芙清参与设计的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也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