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分享
王鸿祯
(1916—2010)
地质学家,山东临沂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1947年6月,王鸿祯于英国剑桥大学接受博士学位留影。
1989年12月,王鸿祯(右)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黄汲清教授。
1996年1月,王鸿祯(左)与程裕淇接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建立四射珊瑚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80年代建立中国构造单元划分及名词体系,综合研究了中国地壳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发展,提出全球构造阶段划分与构造格局重要演变。90年代研究层序地层与古大陆再造,提出地球节律的普遍性和全球大陆基底构造单元划分与泛大陆聚散周期,形成了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点断前进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
代表作有《中国古地理图集》和《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等。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7、1991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36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欢送毕业班。二排右起:金耀华、郁士元、何祚霖、谢家荣、葛利普、斯行健、高振西、王嘉萌、赵金科;四排右四为王鸿祯
求学:从两次辍学到西南联大
1916年11月17日,王鸿祯出生于山东省苍山卞庄(现属于临沂市兰陵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王晢是前清秀才,曾就读于济南政法学堂,擅长书法,喜欢古文诗词。
年幼的王鸿祯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擅长诗词歌赋。1925年,9岁的王鸿祯进入山东郯城马头私立兢进小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国学的同时,他尤其对地理、绘画感兴趣。1927年王鸿祯小学毕业,但因战乱,不得不在家辍学一年,他利用这一年时间阅读了不少古典小说、历史名人传记。
1927年,王鸿祯考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此时正值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徐眉生担任五中校长,他在学校推行改革,实行男女同校,重视图书建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育均衡发展。欣欣向荣的学校氛围为王鸿祯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在这里博览群书,参加社团,出刊壁报,还组织过画社。他回忆这段时光时提到,“我们当时的学习很紧张,但社团生活丰富,学校里有各种组织,既有时事报社,也有读书会;既有写生组,也有小型剧团;既有校内的歌舞剧和话剧演出,也有远足、野餐和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他的知识,培养了志趣,拓展了视野,也增长了才干。
1931年,父亲王晢去世。1933年春,家道中落的王鸿祯不得不又一次辍学,此时,他读至高中二年级。1933年秋,王鸿祯随其兄长王鸿祺赴北平求学。由于对绘画的热爱,王鸿祯就读于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广猎书籍,补充知识。他在《独立评论》上读到了著名学者丁文江、胡适的文章,又从报纸上了解中国科学家在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重大发现,在当时国困民危的境况下,逐渐产生了“科学救国”的想法,于是决定改学自然科学。1934年春,王鸿祯进入宏达中学,继续完成剩余的高中学业,并报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洋大学,均被录取,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地质系。
190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地质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19年地质学门改称地质学系。1935年,当王鸿祯入校就读时,李四光担任地质系主任,谢家荣、高振西、袁复礼、王烈、葛利普(A.W.Grabau)等人都在此任教。
1936年,谢家荣兼任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并主讲矿床学、煤矿学课程。谢家荣对标本、实际资料要求严格,让王鸿祯始终铭记于心,也对他在以后工作中重视实际、珍视标本具有启迪意义。1936年王鸿祯和其他一年级同学在王烈教授的带领下,在北京郊区南口等地进行了一周的野外实习,在系里举行的实习成果汇报会上,王鸿祯代表一年级学生发言。会议前一天,谢家荣专门检查了王鸿祯汇报时用的标本实物,并指出标本太少,王鸿祯连忙回宿舍补充标本。
葛利普此时在北京大学讲述地史学。葛利普的讲课内容丰富而系统,并融入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这门课让王鸿祯对地质学的实践性、全球性、历史性有了初步认识,也让他了解到葛利普从历史演变、全球视野对地质现象进行分析的研究思路,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面,也为他以后的科研奠定了基础。
“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开始南迁,在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继续西迁,前往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西迁的过程中,根据师生们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条件,校方规划了三条迁滇路线,一条海路、一条依赖交通工具的陆路,最后一条是几乎完全依靠步行的陆路。王鸿祯加入了最后这条艰苦的路线,与其他233名师生一起,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湘黔滇旅行团”。
他们于1938年2月20日从长沙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在68天的行程中,除了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外,地质系的学生们也对沿途的地形地貌、构造变形进行了观测,并采集了标本。同行的袁复礼教授一路向学生讲授地质知识,例如在湘西、黔东,讲授河流、地貌和岩层的构造变形;在黔西,介绍岩溶地貌和地文发育,给王鸿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与这场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举,也成为王鸿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到达昆明后,尽管生活、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但西南联大的教师阵容非常强大。王鸿祯不仅学习了德语、法语,阅读大量外文文献,还在四年级的时候,在1939年的《地质评论》上连续发表了四篇地质学专业著作的书评:里士著的《复叠侵蚀面之认识及其涵义》(4卷1期);布勃诺夫著的《山脉基底部分与基底山》(4卷2期);布勃诺夫著的《地壳之格状构造》(4卷3—4期);诺克著的《大规模地壳构造之成因》(4卷5期)。
读书写作的同时,王鸿祯也将书本知识与野外考察结合起来。1938年,他在云南宜良实习,绘制了1:5万地质图,进行了褐煤田1:1万地质测量;1939年,撰写毕业论文时,在昆明附近的黑龙潭实习,完成1:2.5万地质填图。